9月5日,中国传媒大学隆重举行“江山永铸——缅怀抗战英烈、弘扬民族精神、传承艺术使命”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美术作品展开幕式与座谈会。此次展览共展出作品124幅,其中包括中国画博士班100名博士生创作的100幅中国画作品以及俄罗斯艺术家们创作的24幅油画作品。展览通过主题性艺术创作,深切缅怀为民族独立与世界和平英勇献身的抗战英烈,铭记伟大历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展现新时代艺术教育工作者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历史文脉的使命担当。
出席本次活动的有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教育部原副部长孙尧,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一级巡视员郝风林,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廖祥忠,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总裁、中国传媒大学原党委书记李培元,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画研究院院长卢禹舜,副院长田黎明、贾广健;东北抗联后代代表靖宇县东北抗联研究会会长、杨靖宇之孙马继民,冯仲云之孙冯星及其亲属,于保合与李在德之子于光;以及俄罗斯功勋艺术家阿布拉莫维奇,中华慈善总会名誉副会长白海宁,中国国家画院创研规划处处长袁学君,《中国美术报》社社长金新,韩建民中俄油画收藏馆馆长韩建民。中国画博士班导师、研究员徐里、马锋辉、范扬、陈孟昕、赵卫、李洋、纪连彬、李岗、于文江、姚大伍、李宽、方向、赵建军、王德芳、陆学东、廖勤,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常委及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全体中国画博士班学生参加活动。
孙尧指出,展览集中呈现了百名博士生以东北抗联英雄事迹为主题创作的优秀作品,深刻缅怀了以杨靖宇、冯仲云等为代表的革命先辈,是对习近平总书记“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动实践。同时展出的还有俄罗斯艺术家创作的华西列夫斯基、崔可夫、梅列茨科夫三位元帅的肖像画,生动再现了中俄两国并肩抗战的光辉历史。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本次展览成为一堂生动的思政大课,通过将“课程思政”融入创作全过程,推动伟大抗战精神真正入脑入心。孙尧充分肯定博士班目前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并期望博士生们在中国传媒大学搭建的高端艺术平台上持续锤炼、不断精进。他指出,博士生应当深入研习东北抗联等革命历史,主动加强对史料的辨析与挖掘,亲历历史现场,体会其厚重与悲壮,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不断增强自身的历史素养、文化底蕴和家国情怀,切实推动个人创作从“1.0”向“2.0”版本升华,将个人艺术追求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努力创作出更多具有思想深度、艺术高度与时代温度的传世之作。
廖祥忠表示,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重要时刻,学校举办这次美术作品展,既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实践,更是将其作为提升艺术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契机。此次展览既是对教育部“以创作实践检验育人成效”要求的积极响应,更是一场特殊的“综合考试”,重点考察了博士生三类素养:一是政治素养。博士生们通过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展现出坚定的政治觉悟、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文化使命感,交出了合格的思想答卷;二是专业造诣。师生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秉持专业精神,创作出一批高质量作品,体现了扎实的艺术功底;三是精神风貌。中国画博士班自成立以来始终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次创作全面展现了同学们将个人艺术追求融入国家文化发展的专业气质与担当精神。面对未来,廖祥忠提出学校将重点推进三项任务:积极应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艺术创作的挑战;大力推动中国画国际传播与文化影响力提升;持续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文化底蕴与创新精神的高层次人才。他表示,这批经过系统培养的博士生必将成为中国画传承与发展的中坚力量,以有思想温度和艺术高度的精品力作记录时代、服务时代,谱写中国画历史新篇章。
卢禹舜表示,作为历史记忆的视觉化载体,抗战题材美术创作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本次展览汇集百余幅作品,中国画博士班学生以笔墨重现抗战场景,既展现民族气节与传统技法的传承,又体现新时代艺术家的责任与担当。中俄艺术家同台展出,为中外文化交流增添了新彩。展览通过艺术致敬历史、以笔墨礼赞英雄,充分展现中国传媒大学在高层次艺术人才培养中的独特优势。本次展览不仅是一场艺术盛会,更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它以艺术之力唤醒历史记忆,弘扬民族精神,传播正义与和平的声音。
徐里表示,本次展览作为全国高校博士研究生主题美术创作展览的首创之举,是艺术教育“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生动展现。展览的成功举办,充分证明中国传媒大学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与前瞻性指导下,创设中国画博士班的决策科学正确,体现出教育部领导在推动艺术教育创新发展、服务国家文化战略方面的高瞻远瞩与深远布局。他强调青年学子既要锤炼精湛技艺,更要心怀“国之大者”,以画笔赓续中华文脉、勇担时代重任、传递历史与未来的强音。
马继民表示,讲述抗联故事,是为了让年轻一代铭记历史、传承信念。他勉励同学们要以抗联精神为指引,珍惜今日和平,把红色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抗战精神、民族精神代代相传。他强调,回望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从苦难中汲取力量。希望同学们以本次展览为契机,不负韶华,让红色血脉在新时代继续赓续发光。
冯星在下午的座谈会上回顾了冯仲云十四年的抗战生涯——从一名清华学子毅然投笔从戎,到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率部顽强鏖战,直至最终迎来抗战胜利的光辉历程。他指出,这些珍贵的家族记忆不仅属于个人,更是整个民族不屈不挠、英勇抗争历史的真实缩影。他寄语青年学子,希望大家以专业所长主动讲好红色故事,让东北抗联精神在新时代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阿布拉莫维奇等6位俄罗斯艺术家共展出24幅油画,生动再现中俄并肩抗战的壮阔史诗。他表示中俄两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结下的深厚友谊历久弥新,此次展览意义非凡,这份跨越国界的艺术对话,不仅铭记中俄两国人民的伟大牺牲与胜利,也进一步加深了两国文化交流与民心相通。
上午的开幕式由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柴剑平主持。
中国画博士班学生代表2025级博士生张喆表示,博士班同学以东北抗联为题材,用笔墨重现抗战历史,致敬先烈英魂,是铭记历史、传承抗战精神的生动实践。博士班同学将继续在传承与创新中坚定文化自信,以精品力作讲好中国故事,守护民族记忆,传播中华文化。
在下午的座谈会上,中国画博士班6位学生代表2023级博士生于露、王铉文,2024级博士生薛志炜、卢明,2025级博士生丁哲、王昌大依次进行了发言。他们表示,在紧凑而高强度的创作过程中,同学们深化了对民族精神的理解,坚定了以艺术记录时代、服务人民、弘扬和平的文化自觉。未来,他们将继续以笔墨讴歌英雄、礼赞和平,肩负起书写新时代的艺术使命。
中国画博士班导师们充分肯定了博士生们在此次主题创作中的努力与成果,表示同学们克服时间紧、任务重的挑战,在作品中展现了扎实的学养和鲜明的精神内涵。作品不仅呈现出艺术创新的探索,也体现了青年学子对家国情怀的真挚表达。导师们指出,本次主题展览是专业学位博士教育改革与项目制教学创新的生动实践。中国画博士班始终坚持教学与实践深度融合,着力打造具有中传特色的艺术人才培养高地。在教学模式上,突破传统理论教学的局限,积极推行“创作引领教学”理念,通过引入高层次创作项目、构建“采风—写生—创作”全流程教学机制,不断强化博士生的实践教学环节,为全国专业学位博士教育提供了有益借鉴与示范作用。
与会嘉宾参观美术作品展
本次展览紧密围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时代主题,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媒大学深厚的红色传统,既是一次高层次艺术人才培养的创新教学实践,也是新时代青年学子以艺术铭记历史、以创作传承精神、以笔墨呼唤和平的生动体现。中国画博士班百名博士生凝聚集体力量,聚焦抗战史诗主题,首次以规模化、专题性集体创作形式,推出100幅中国画作品,开创了中外美术教育史上博士研究生大规模主题创作的先河。本次展览特邀俄罗斯人民艺术家与功勋艺术家共同参与,24幅俄罗斯油画作品的展出,进一步拓展了展览的历史视角,以多元艺术语言共同构建了一幅恢宏壮阔的历史画卷,传递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捍卫正义的深刻内涵。
新华社、中国日报、中国青年报、外围买球app下载和中国教育电视台报道了此次活动。
展览现场照片
展览信息
中国传媒大学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美术作品展
展览时间:2025年9月5日至9月30日
展览地点: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展览中心、
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一层展厅、
二层环形展区、负一层临展厅
部分作品展示
▲ 《延安五老》作者:张喆 导师:卢禹舜
▲ 《长白密林》作者:周书杨 导师:牛克诚
▲ 《雪岭忠魂》作者:夏振凯 导师:赵卫
▲ 《遇见、铁西记忆》作者:李晓宏 导师:陈孟昕
▲ 《重整山河》作者:林莘翔 导师:方向
▲ 《黑山白水铸英魂——周保中》作者:卢明 导师:于文江
▲ 《雪岭松桦映忠魂》作者:逯国平 导师:卢禹舜
▲ 《黑土雄鹰 - 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作者:苗镇 导师:杨晓刚
▲ 《闾峰哨影映苍崖》作者:倪岩 导师:陈平
▲ 《寒江雪霁》作者:上官明洁 导师:范扬
▲ 《谧境——长白山》作者:万娟 导师:姚大伍
▲ 《和平颂》作者:王安 导师:王德芳
▲ 《雪原英魄铸丰碑》作者:王昌大 导师:李洋
▲ 《大地春回》作者:王健卫 导师:田忠利
▲ 《林海烽烟焕新章》作者:王湘东 导师:常朝晖
▲ 《东北抗联教导旅》作者:王铉文 导师:李宽
▲ 《铁甲破晓》作者:薛志伟 导师:曹俊
▲ 《白山丰碑》作者:杨桐岭 导师:马锋辉
▲ 《承平》作者:杨原野 导师:贾广健
▲ 《明月何时照我还》作者:叶阮晨 导师:张捷
▲ 《侵略者的下场》作者:于露 导师:徐里